“無糕不過年”,用這句話來形容余姚人的新年傳統可是再貼切不過了。
隨著機械的發展,做年糕的方式也從傳統手工藝變成了機械流水線作業。而在陸埠石門古村這座有十里溪道的小山村里,還保存著一座水碓,在溪水的沖擊下轉轉了300多年。
在石門村,水碓是做年糕的重要工具,因此,這里的年糕也借此取名——“水碓年糕”。
水碓是一個立式木輪,輪上裝有若干板葉,轉軸兩邊各裝有一片撥板,撥板用來撥動碓桿的。
在碓桿的另一頭裝著一塊圓柱形的石頭。流水沖擊水輪使水輪轉動,隨之撥動碓桿,帶動著碓頭一起一落,搡著石搗臼中的米粉。據做年糕的師傅說,這撞擊力道相當于5噸物體撞擊產生的力。
這做水碓年糕有八道工序,分別是浸米、磨漿、壓干、粉碎、上蒸、擠壓、分切、晾干。這八道工序是每個做年糕的人都知道的事情。
年糕做的好,第一個關鍵是米要浸透,師傅們將精選的晚稻米在純凈的溪水里浸泡一個月左右。在浸泡一個月后,每一顆米都白白潤潤,只要用手輕輕一捏就會碎。
簡單地粉碎,接下來就要把米粉放到石搗臼里,用水碓搡粉。而此時,水碓派上了它的用處。搡年糕,搡年糕,就是這臺水碓在搡年糕。前面溪水流動,為的就是能這么一下一下的捶打這個米粉。碎成粉末狀,經過篩子一篩,不夠細的米粒再次放入繼續搡。
用水碓搡出來的米粉,很均勻,很透徹,這是機器或者手工都做不到的。而且,這個工程量對于純人力來說,人物相當艱巨,而依靠水力來運作的水碓,完全不用借助人力,而且力量還大的很。
搡好的米粉放到木桶里上鍋蒸,經驗豐富的師傅就會根據氣候,溫度控制蒸米粉的時間。
用來燒火的都是竹片,也來自于這山里,就近取材。樹木長起來不容易,而竹子滿山都是。而且,燒起火來,竹子火頭更旺,燒出來的年糕沒有柴火氣味。
師傅將蒸熟的米粉快速的注入機器中,機器就會“吐出”糯糯的米粉條。
婦女忙著把一塊塊還冒著熱氣的米團子搓成條,最后用一塊木板一壓,一根水碓年糕就基本完成。雖然全靠手工,但這里的水碓年糕每根大小基本一致。
軟、潤、香、甜、韌,這是水碓年糕特有的味道。
以前,這條溪上曾經有72個水碓。“七十二道彎,七十二座廟,七十二個碓”,這其中的“七十二個碓”就在石門村。如今,這個水碓房已經是石門村唯一一個被保存下來并在使用的水碓了。
這兩年,水碓年糕的名聲越傳越遠,不僅僅是寧波市區,不少上海、杭州的市民也特意驅車前來購買。他們奔的可不僅僅是一條年糕,而是傳統的年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