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懷集縣崗坪中學的放學鈴聲響過以后,初三學生小曾跟往日一樣,被母親黎詩小心翼翼地抱出教室,放到摩托車踏板上的小板凳后,黎詩駕駛摩托車載著兒子小曾回家。
小曾的母親9年來風雨無改接送兒子上學。 西江日報記者 李文華 攝
由于小曾是不能行走,但是他酷愛讀書。9年來,母親黎詩每天接送兒子上學的情景,已經成為當地的一道風景。
2000年5月9日,懷集縣崗坪鎮曾村農婦黎詩產下兒子小曾。從蹣跚學步時開始,黎詩就發現兒子與眾不同,“他只要跌倒或者被東西碰到,手和腿就會骨折。”
小曾長到兩歲多的時候,黎詩和丈夫帶著兒子前往廣州的大醫院求醫,得知兒子得了怪病,“原來小曾得的是一種因基因缺陷造成的脆骨癥。”這類身患脆骨癥的孩子就像玻璃和瓷器一樣,只要跌倒或者輕微的碰撞,四肢就會骨折,因此又被稱為“玻璃孩子”、“瓷娃娃”。
從2002年開始,黎詩為了治療小曾的脆骨癥,多次前往北京等地的醫院求醫,“還加入了北京‘瓷娃娃’協會,獲得了其他愛心家長的資助。”
由于小曾經常骨折,黎詩為了緩解兒子的疼痛感,經常給兒子朗誦《三字經》,還有一些唐詩。讓她驚喜的是,“朗誦激起了小曾的學習興趣,他記憶力比較好,他聽過幾次《三字經》和唐詩以后,就能背誦出來。”
2008年,8歲的小曾吵著要去學校讀書,黎詩將兒子送進了懷集縣崗坪鎮中心小學的課堂。小學距離黎詩居住的曾村有五六公里遠。由于小曾的父親常年在外地打工,母親黎詩肩負起照顧兒子的重任,每天騎著摩托車接送兒子上學,一天要接送四趟,一年四季風雨不改,“雖然很麻煩和辛苦,但是我被兒子的堅強所打動,覺得所有的苦和累都值得。”
黎詩告訴記者,小曾自從讀書以后,由于活動增多,四肢骨折了幾十次,“但是他從來沒有喊過疼痛,手上和腳上纏著夾板和紗布,也要我送他上學。”
讓黎詩感到自豪和欣慰的是,小曾用勤奮和堅強為父母、以及“瓷娃娃”群體贏得了尊嚴,“小曾的學習成績一直是班級前三名。去年,他還被評為南粵最美少年。”
小曾告訴記者,“我將來還要讀高中、考大學,要用知識和技能自食其力。”? ?? ?? ?
? ?? ?? ?? ?? ?